-
分享
退休前,鲁素珍(身穿白大褂者)与福利院的孩子们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武汉东郊,建设乡畔,有一个残缺却充满着爱意的特殊世界——专以收养痴、呆、傻、残为主的武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从18岁参加工作直到退休,鲁素珍一直在这里。在护理残疾人这个岗位上,她视老人为父母,视幼小为儿女,把护理对象当亲人。她为这些特殊的残疾人群体撑起一片蓝天,为他们的世界抹上一缕幸福的亮色。
刚记事起,鲁素珍的妈妈离家出走。10岁那年,爸爸也因公殉职,她失去了唯一的父爱,失去了最后的生活支柱。作为孤儿,她被送到了武汉市儿童福利院。从童年开始就在福利院的经历,在鲁素珍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甚至决定命运的印象。高中毕业那年,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她来到了市第二福利院的前身——东风农场教养院。
“陈旧、破落的院落在荒田间,四周满是齐腰的杂草,收养的老人都是缺胳膊少腿的。喝水得到一口野井中打水,井里好多虫子。晚上睡觉的地方还有老鼠。那个时候,特别害怕,不知道哭了多少次。但看到那些可怜的‘三无’老人,就不停说服自己克服恐惧,结果这一坚持就是37年。”鲁素珍对长江日报记者说。
那时,护理专业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词,鲁素珍利用业余时间拜师学医,在自己身上实验扎针;从端屎倒尿、翻身擦洗,到闲聊家常、化解心结,鲁素珍身兼医生、护士、女儿、朋友、妈妈几重角色。
王爹爹双目失明,刚被送进福利院时,浑身脏臭不堪,又长又弯的指甲里满是泥垢。鲁素珍立即打来热水为老人洗澡。听见是女性,王爹爹紧紧抓住衣服不肯脱,鲁素珍劝慰:“大伯,对于我们护理员来说,眼里没有性别之分,您要是愿意,就把我当女儿吧……”洗过澡,她又为老人修剪手脚指甲,梳理头发,王爹爹像变了一个人,很有精神。王爹爹脾气暴躁,鲁素珍经常陪他聊天、散步,开解心结。临终前,王爹爹说:“儿子没能给我送终,‘女儿’送了终,是我的福气。”
2000年,一名被家庭遗弃的残疾女孩柳婷(化名)来到武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由于头部和手指严重烧伤加重了柳婷的自卑心理,她情绪低沉,不与人交流。鲁素珍及时找柳婷谈心,带她到外面散心,选购漂亮的衣服,还向院里建议送她到中南神学院学习文化知识,在学习期间,鲁素珍常常去看她,为她带去生活用品,节假日还接她到家中度假。后来,柳婷就把鲁素珍当作妈妈,看见鲁素珍,柳婷就上前挽着她的胳膊,找她谈心。如今,柳婷已成家立业,过上了正常人的家庭生活。
37年来,鲁素珍护理过的人达3000多人次,给予300多位老人临终关怀服务,义务加班1800多个工作日。鲁素珍用实际行动热爱这个职业,用真心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努力减轻别人不幸的鲁素珍,也有着自己最大的“不幸”。
“20多年前,李奶奶因病入院,而此时,我大儿子也生病了。我给儿子喂了两颗药后就匆匆到医院去找李奶奶。因为之前答应李奶奶在她临终前要陪伴在她身边,于是匆匆赶去。陪奶奶谈了下心,奶奶慢慢闭上了眼睛。等我把奶奶擦洗干净,换上干净衣服,料理完后事,已经是第二天了。丈夫送儿子到医院就诊,发现儿子因高烧抽筋严重影响了大脑发育,留下了后遗症,成了一名弱智儿。”说起儿子,鲁素珍心里说不出的愧疚,流下了眼泪。她说:“看到院内收养、代养的那些弱智儿,我更理解身为母亲的心。”
现在,鲁素珍已退休8年。退休后,她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帮助一些“留守儿童”。她说:“我要把对儿子的内疚转化为爱,用一颗母亲的心,去浇灌这些残疾的花朵,用一股爱的力量去推动这个特殊护理事业的发展。”
长江日报记者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