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9日讯 “我的父亲刘炽昌,因患极高危心脑血管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特别是瘫痪的六年里,无数次求助120送医,他们都如亲人般的救护,让我父亲有尊严地辞世,给了我们做子女的极大慰藉。”7日,家住武昌楚才小区的67岁市民刘幼华,专程来到武汉市急救中心武昌急救站与首义路急救站,将她创作的诗歌《致敬120》送到站长周丽琴手中,希望在“5.12”护士节来临前,感谢急救人员的辛苦付出和职业精神。
“他们无数次挽救老父亲生命”
“白色的救护车在烈日里疾驶,那是突发重病的生命在呼唤你,与时间赛跑赢得黄金救治时间,不懈地心肺复苏,让骤停的人心脏再次搏起。”
《致敬120》
2009年,刘幼华的老父亲刘炽昌80岁,患上脑出血,属于极高危级别。2012年开始长期瘫痪卧床,逐渐丧失了认知和生活自理能力,每月都要前往医院更换胃管,因老人年事已高,各种并发症也不时突然发作,随时可能被夺走生命。
首义路急救站工作人员出车场景
“我已经记不清打120求助有多少次”,自10年前父亲患病后,每当有需要,刘幼华就会拨打120热线,呼叫救护车将父亲送去医院。长江日报记者通过市急救中心查询记录发现,仅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间,刘幼华曾先后呼叫18次120热线,救护车均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将老人送到最近的武汉市第三医院救治。
刘幼华回忆,在第二次拨打120热线,当她报出地址时,接线员立刻回应,“是80岁的老人对吗?我记得,立刻出车。”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让刘女士感动至今,她哽咽地说,“他们能够这样细心,为我们老百姓做好服务,让人心生敬佩。”
“他们让老父亲有尊严地辞世”
“白色的救护车在风雪里疾驶,那是失能的老人就诊需要你,担架轻轻地抬起,步履稳健地向前移,温馨的话语抚慰焦虑的心灵,火速送医让饱经沧桑的老人生命得以延续”
首义路急救站工作人员出车场景
刘幼华清楚地记得,2013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已近除夕,父亲再次病危,她习惯性呼叫了救护车,在前往医院的路上,刘女士非常焦虑,“快到春节了,医院会不会不收病人?”急救医生告诉她,“不会的。”这让刘幼华吃下定心丸。她说,十年间,她曾多次拿来饮料给上门的急救人员表示感谢,每次都被婉拒。
2017年10月14日晚上9点,刘炽昌老人突发呕吐,喘不上气,被救护车紧急送往武汉市第三医院急诊科后转至神经外科。经过紧急吸痰、打消炎针等措施,老人状态好转,呼吸也转为平稳。
首义路急救站工作人员出车场景
2018年5月30日、6月26日、7月4日、9月27日、10月24日、10月31日,刘炽昌老人因长期瘫痪,肺部感染病情加重,连续6次呼叫救护车送往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急救。在急救站工作人员和市三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一次次地挽回生命。
刘幼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在父亲生命的最后十年里,无数次求助120送医,是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护理,让父亲有尊严地辞世,希望向他们表示感谢。”
“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
“白色的救护车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疾驶,那是去拯救处在危难中的又一条生命。我在马路边伫立,默默地,默默地向你行注目礼。”
首义路急救站工作人员出车场景
2018年年底,90岁高龄的刘炽昌老人因长期重病,生命衰竭,不幸去世。感动于10年间急救人员的坚守与付出,刘幼华反复修改,最终完成了这首名为《致敬120》的诗歌,并交给武汉市急救中心首义路急救站负责人周丽琴手中。
“希望有更多市民像刘奶奶一样理解、尊重、包容我们的工作,”拿到这封沉甸甸的感谢信,周丽琴十分感动。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急救站工作人员每天24小时值班,最多一天出勤十多次,确实非常辛苦,工作当中更需要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共同守护好患者生命。
“分秒之差,一个生命就可能结束”,武汉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刘惠敏表示,市急救中心承担着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和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的工作任务,要为每位患者的生命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急救一线工作的确非常辛苦,但武汉这座城市的市民也越来越暖心,我们将全力做好工作。”(记者伍伟 刘晨玮 通讯员罗双萍 周莉 陈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