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六月的武汉,夏粮刚刚喜获丰收,新一季水稻秧苗,又把大地染绿。
近日,由武汉市农业农村局、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武汉乡村振兴大讲堂第40场活动走进黄陂区六指街道港湾永旺农机专业合作社。本次活动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乡村振兴一线落地生根——用好‘粮’策 武汉致富有‘稻’”为主题,采用线上云直播、嘉宾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参观湖北省首家智慧农场示范点,和网友们一起畅谈今年粮食生产的新变化、在汉种粮的好政策以及种粮大户的高产妙招。
新变化
机械化普及让农民解放双手
科技赋能让农业更“智慧”
今年春耕插秧,黄陂永旺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智能全程机械化集中性生产。记者刘斌 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乡村振兴大讲堂现场,大讲堂座谈嘉宾、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处长胡利明率先向大家介绍武汉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胡利明说:“近3年来,我市粮食播种面积逐年稳步增加,2022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达到218.13万亩,较2019年增加3.55万亩。武汉粮食生产群体由散户向种粮大户、合作社转变,种粮扶持政策也渐成体系。”
带领大家一起参观永旺智慧农场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后,大讲堂座谈嘉宾、黄陂区六指街道港湾永旺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丹笑容满面地说起今年园区在粮食种植方面的新举措。为保证今年的粮食丰收,合作社在运用永旺智慧农场管理平台的基础上,邀请与中科院合作的一家大型科技企业对农场管理设施进行提档升级。胡丹介绍:“我们在水稻种植基地安装了太阳能智能排灌系统,通过田间液位计的数据来远程控制排灌水。同时,通过在田间地头安装传感器,更好地监测田间地头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气象变化的数据第一时间传送给管理者,可有效预防气象灾害。”
2022年5月起,武汉鼎盛之佳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培和丈夫先后在黄陂区蔡家榨街道和六指街道流转了一万亩地,种植小麦、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做客本期大讲堂,潘培分享了她的种粮故事。“我们合作社的特色在于用轻资产重运营的模式种粮。在开荒、犁地、旋地、播种和收割等阶段,分别引入专业农机团队进行机械化作业。”潘培说,“这些车队都有自己专注的种田领域,比我们专业太多,有他们‘半托管’,是省心又省力。”
今年春耕插秧,黄陂永旺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智能全程机械化集中性生产。记者刘斌 摄
因为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和国家的好政策,武汉禾润鑫生态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建军回到黄陂区六指街道,流转11000余亩地种粮食。作为大讲堂座谈嘉宾,徐建军分享:“我们合作社聘请专业人负责种植生产,实现机械化集中性耕作,同时我们用企业的管理办法运营合作社,目前与多家公司达成深度合作,基本实现订单化农业生产。”
好政策
武汉启动“水稻生态补偿金”政策
种粮每亩可获三项补贴
大讲堂活动现场。记者刘帅 摄
为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稳定种粮农民收入,各级政府出台了系列补贴政策。到底哪些政策是每位种粮人都能领?具体怎么申领补贴?
透过乡村振兴大讲堂直播镜头,胡利明向广大网友“科普”在汉种粮的补贴政策。据介绍,中央补贴资金有两类。一是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今年中央第一批资金将补贴今年种植早稻、中稻和小麦的生产者,在中稻播栽完毕后,即会在村委会的组织下填报补贴面积申报表,经补贴面积逐户核实、补贴资金计算分解、村内公示等流程后通过“一卡通”方式发放到种粮生产者手中,“一卡通”摘要上会注明“中央粮补”。利用自有承包地种粮的农民,流转土地种粮的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开展粮食耕种收全程社会化服务的个人和组织都可以申报补贴,按照谁种植谁得补贴,补贴面积不超过确权确地实测面积或土地流转面积的2倍。
二是稻谷补贴。对在新洲区、黄陂区、江夏区、蔡甸区4个稻谷主产区种植早、中、晚稻的实际种植者给予补贴,家庭承包农户,流转土地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均可申报补贴。稻谷补贴一般在每年8月左右开展面积申报,10月底前发放到户,“一卡通”摘要上会注明“稻补”。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武汉市出台水稻田生态补偿政策。从2023年开始,六个新城区从获得的生态补偿结算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专项用于水稻种植补贴,对上年度种植早、中、晚稻的实际种植者给予补贴,家庭承包农户,流转土地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均可申报补贴。在村委会组织下据实填报《生态补偿资金用于水稻种植补贴面积分户申报表》即可,发放流程与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发放流程基本一致,通过“一卡通”方式发放到稻谷生产者手中,“一卡通”摘要上会注明“水稻植补”。今年生态补偿资金用于水稻种植补贴将于6月底前发放到户。
胡利明说:“叠加这三项补贴,以在武汉市种植中稻为例,每亩可获得100元左右的种粮补贴,通过发放补贴资金,可以直接减轻农民种粮成本支出压力,提升种粮收益,稳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晒妙招
好种产好粮 管理要跟上
种粮大户共话如何种好粮
今年“三夏”期间,潘培和丈夫贺迎新查看麦穗灌浆情况。记者李永刚 摄
如何种好武汉粮?如何卖好武汉粮?围绕这两个问题,座谈嘉宾纷纷谈起自己的种粮心得。胡丹认为:“种好武汉粮应该从种子开始,我们应该跟省、市农科院对接,充分用好湖北种业芯片,从源头开始种好粮,通过好粮提升湖北大米品质。同时还可以通过政府打造武汉特色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让武汉好粮不愁销,卖得好。
随着新一代农民趋向年轻化和信息化,未来农业种植会倾向于从耕到销的全产业链托管模式。潘培说:种好武汉粮田间管理尤其重要。粮食种植既要管大方向也要抓小细节。虽然不需要管理者完全掌握具体每个环节的耕种技术,但要知道什么季节要做什么事,把事情细分下去,提前安排好人手和机械。在农作物打药环节,潘培通常亲自上阵,按周期呵护田间作物。“每次农机车队来,对我来说都是一次交流学习的好机会。播种播多深?什么时候播?农机手都会结合当地情况给出建议。我在一次次的追问中,也更懂行。”
遵循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新品种,拓展销售渠道。徐建军介绍,武汉禾润鑫生态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与老河口和兴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年生产、销售酿酒专用有机小表2000余吨,带动当地农民每年增收400余万元;与黑龙江中商艾享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种子繁育基地6500余亩,年生产优质小麦种子3000余吨;此外,该合作社还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中天酒业有限公司、泸州金土地公司合作,年生产销售有机高粱2000余吨。“未来5年,我们还将与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知名企业建立业务联系,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徐建军信心满满地说。
大讲堂互动时间,座谈嘉宾相互交流取经,气氛热烈。“现在我还有一块地准备种植稻谷,到底是种旱稻好还是种水稻好?”潘培提出心中困惑。
“当然是种水稻,水稻产量高。”胡丹连连分享起自己的水稻种植经验。相比传统水稻耕种方式,今年永旺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无人机全程水稻飞播,只需调试好各项参数,将水稻种子倒进撒播箱,便可在田间实现精准均匀播种。
“今年,我们水稻无人机直播面积约2万亩,5月底前已完成合作社的所有播种任务。”
与传统的水稻耕种方式相比,使用无人机进行水稻直播,不仅有效提升了播种效率,也节约了人工成本。胡丹估算:“用无人机直播,一亩地大概能节约成本150元左右,产量预计提高200斤左右。”
现 场
探访湖北首家智慧农场示范点
感受农业“黑科技”
潘培用无人机在小麦田播撒农药。记者李永刚 摄
三夏时节,武汉乡村大地一片繁忙景象。在黄陂区六指街道港湾永旺农机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示范基地,无人机正在进行水稻飞播作业。为让水稻种植更加高效轻松,合作社的农机手将晾晒干的水稻种子,定量装进无人机播撒箱,开机、起飞、播撒……伴随着旋翼的嗡鸣声,一台搭载着水稻种子的农用无人机飞上了天空,在农机手的操作调试下,按照既定路线穿梭于田间地头,有序播种5分钟便完成了20亩水田的播种任务。
6月1日下午,胡丹带领乡村振兴大讲堂嘉宾一起参观永旺智慧农场水稻种植示范基地。据胡丹介绍,这里是湖北省首家智慧农场示范点,耕种管收四大生产环节全面覆盖,从机库到田间,再到完成作业,全部精准智能无人化处理。
现场,“00后”农机手陶哲向嘉宾们展示了利用手机app操作无人拖拉机进行翻土作业的全过程。伴随着阵阵轰鸣,搭载了北斗导航终端的智能无人拖拉机能根据设定的路线翻土、整地。坑洼不平的土地上,北斗导航终端可以自主地控制方向,使车辆保持直线行驶,而且精度达到两厘米。仅用15分钟,一块3亩的农田就完成了翻耕作业。陶哲介绍,除了无人拖拉机,永旺智慧农场还拥有无人插秧机、无人收割机等各式智能农机具,这些智能农机具全部接入了农场的智慧农业系统。
在这套系统中,2万亩农田被划分为近400个田块,每一块设定一个编号,给农田“上户口”,再通过北斗导航系统进行精准定位,将每一块农田录入“智慧农业物联网”。这样,农机手就可以在智慧平台上监测每个田块秧苗的长势、土壤墒情、作物生长数据、病虫害情况等,并根据巡田结果科学精准地选定田块操控智能农机来进行作业。
胡丹说:归功于农场的智能化管理,去年夏天,在旱情和高温的双重“烤”验下,永旺智慧农场保证了稻田的正常生长。“我们的水稻亩产达到了1600斤,2万亩的智慧农场收获水稻1500万公斤。”
享受好政策
种粮大户越来越有奔头
今年春耕插秧,黄陂永旺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智能全程机械化集中性生产。记者刘斌 摄
“现在政策好,只要我们有想法、不怕累,种粮的好日子就越来越有奔头!”乡村振兴大讲堂现场,座谈嘉宾胡丹讲述难忘的种粮故事。
胡丹回忆,2016年3月份,合作社在政府的号召下购买了水稻保险。当时有很多的种粮大户、合作社很犹豫,觉得一亩地多投10元钱不划算。2016年进入梅雨期,城市乡村、田间地头到处发洪涝灾害,农业造成损失。“这个时候政府带着保险公司主动上门,跟我们合作社送政策帮助我们办理水稻受灾理赔,将合作社受灾程度降到最低,同时还免费送种子给我们,让我们灾后重种。”
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真金白银拿到手上,种粮大户的底气也更足了。胡丹算了笔账,去年合作社种粮,水稻种植补贴、秸秆还田补贴、农机作业补贴、农机购机补贴,多项政策叠加,去年合作社拿到了将近35万元的综合补助。
对未来充满信心,胡丹心中萌生了在基地水稻种植示范区建设“一粒米的旅行”研学项目的想法。胡丹表示:未来,合作社将深挖农业文化传承、科普宣传、休闲旅游等多功能,发展“粮食 ”系列模式,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扩大合作社的品牌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长江日报记者王东方 余康庭 蔡梦娅 通讯员胡利明 王璐 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