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初夏,走进通城县四庄乡寺背村,宽阔乡村公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村庄绿意盎然,溪水潺潺,田间村民割麦插禾,一幅和谐勤劳的乡村画景铺展在鄂南山水间。
谁也不曾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个贫困村,连绵起伏的大山、坑坑洼洼的路面阻隔了村民的致富路。在寺背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经过四、五年的治理,蝶变成了富裕村。
“基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正在村调研的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昌语重心长地说,基层治理根本在于建强农村党组织,发挥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协调矛盾、化解风险,推动平安建设和乡村振兴等。
近年来,通城县健全完善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组织体系,聚焦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和最期盼的生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让基层治理更有力度和温度,群众生活更加康美与幸福。
党员中心户:共绘富民强村画卷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离乡,是为了生存;返乡,是为了乡亲。
四庄乡寺背村村民周君胜放着好好的城市生活不过,一头扎进一片荒山,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他所热爱的乡土上,种下成片果树,探索林下养鸡,林下种药,荒山变成了金山,成了家乡父老眼中的能人。
“村里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留下的都是老人小孩,我是党员中心户长,要带头致富,为乡亲们做点事。”周君胜说,2008年前,自己在外头赚了点钱,回来后就包下这160余亩荒山,发展种养业,带动50余名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周边3个乡镇百余村民养鸡致富。
进入周君胜的果林,桃树、李树、板栗树……一片连着一片,树林深处掩映着数间鸡舍,舍内,密密麻麻的鸡群啄食嬉戏;舍外,三三两两时而飞上树梢,时而追逐吃虫,“咯咯”“喔喔”的鸡鸣声此起彼伏,一幅生机勃勃的林下生态养鸡图令人赏心悦目。
“能人回乡创业是富民的好路子,但强村还得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寺背村党支部书记王正义将这个话题带上村“两委”会议讨论,很快大家就商议出了种绿色生态水稻的好点子。
人工栽禾,用脚耘禾,养鸭除草除虫,不喷药……寺背村党支部书记领办合作社,以村集体名义流转了170余亩抛荒田,统一耕种水稻,产出的生态米销往全国各地,农户过上收租金、赚薪金、得股金的“三金”日子。
“去年产了8万斤稻谷,今年扩大了种植面积,我们种的是生态米,传统耕种模式,山溪水,水质优,空气好,无污染,米质好,不愁销。”村党支部书记王正义信心满满地说。
从插秧到耘禾、晒谷,每个环节都是纯手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单劳力务工,每年带动脱贫户150余户。
“用你们的米煮出来的饭很香,我们明年的米打算全部吃你们村种的。”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武汉一协会提前下了订单。
村里的生态米未产先销,今年已收获满满的订单。
近年来,通城县通过亲情乡音召唤,吸引乡贤、能人回归,持续开展“隽才归巢”招才引智活动,累计扶持各类乡土人才回归创业就业575人,创办企业、申办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合作社240余人,带动就业千余人,其中有百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21人成为村级产业发展带头人。
红色格格:助推治理提质增效
充电器、血压仪、饮水机、报刊杂志……在隽水镇雁塔社区爱心驿站内,网格员正在为新业态群体提供免费的体检服务。
除了爱心驿站,雁塔社区还搭建了周末绘画班、银龄食堂等平台,开设“红领巾”课堂,为辖区内的留守老人、儿童建立了“温馨港湾”。
“黎爹,下周到社区参加活动吗?”网格员章明辉拨通了电话。黎爹是老电瓷厂的退休职工,是外地人,和老伴住在电瓷厂老五楼,空闲时间喜欢下棋,每次去社区都会邀上三两棋友切磋棋艺。
据社区书记聂琼芳介绍,社区划分11个网格,在推进网格化治理上重点关注留守老人和儿童,银龄食堂为老人提供就餐服务,对行动不便的,由网格员上门接送。老人在社区还可以健身、看书、聊天等,老有所乐。目前社区还在新建活动场所,进一步扩大服务的范围。
隽水镇秀水社区南福小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居民区通道狭窄,居民房屋高低不一。
“小区通道问题影响大家出行二十多年,不能再继续这么下去了。”小区党支部书记胡仁奇在居民议事会上发出倡议,协助改造。
随即,社区网格员、小区党支部成员、业委会委员迅速入户做思想工作,一个月内组织召开5次小区议事会,让72户对小区改造心服口服、捐资捐工。
秀水社区一小区的开发商排水管和排污管没有分开建,管道经常堵塞,居民打算联名上访。小区党支部书记黎刚获悉后及时组织召开居民议事会,并协调住建部门消除隐患,维护了小区稳定,又解决了居民生活难题。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效如何,关键要看有没有实打实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要看群众是否真心满意。”县委书记刘中英在实践中摸索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必须汇集民智、凝聚民力,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基层治理之路,最大限度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乡村德治:文明乡风助力振兴
塘湖镇荻田村是革命老区,通城县苏维埃政府驻地,2018年建成了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和罗荣桓元帅广场。
“我村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建强红色村党组织,建好用好红色阵地,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村党支部书记黄大龙声音洪亮。
红色传承,德润荻田。这个承载着数百名烈士的英雄之乡,民风淳朴,邻里守望相助,近千户村民是一家人,遇到难处时红色基因显现总是你帮我、我帮你。
74岁的老党员黄忠云在村委会工作了50余年,他经常到村民家中宣讲红色革命故事,退休后担任红色讲堂讲师,又修一本红色村志,让后人永远铭记这些历史。
红色课堂是黄袍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到秋收暴动纪念馆、元帅广场、红河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教育基地打卡。
荻田村13组失独村民易国良,是退伍军人、老党员,因病突然去世,而妻子患癌症在医院住院,无人料理后事。
村里迅速安排村干部去医院接她回家,在家村干部组织村民安排后事,党员干部带头捐款2万余元,让逝者入土为安。
“易国良去世后,我在他家住了一个星期,陪着她老婆谈心,做思想工作,渡过难关。”村委会主任方书霞眼含热泪回想,她家还养有3头猪,村里帮忙卖了,鸡捉到自家养,生的蛋卖了,再把钱给她,低保的标准也申请调了档。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王五刚自小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父亲王胜曾经是村里的副书记,78岁中风,此后的五年时间一直都是王五刚和妻子照料,房间没半点异味,邻里见面就夸他们是好儿子、好儿媳,这个村每年都评选出近百名好儿媳,好家庭。
修路、刷黑、护砌、畅渠……村民都是自发投工投劳。“上黄袍山白水岩的那段盘山公路有时下大雨塌方,村民都是主动自发去清理砂石泥土。”村支部书记黄大龙介绍,黄袍中学地段地势低,一下大雨就浸水,现在河堤拓宽了,再也不会出现这个现象。去年至今,村里疏通河堤2公里,道路硬化刷黑500余米,修建水渠1千余米,灌溉5个组农田近千亩。为方便村民开展活动,村里接着又在村民比较集中地建设了3个健身场所,村庄道路建设、河道治理,绿化、亮化等工程得到了全面提升,荻田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美丽村庄逐步展现。该村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村”、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引领示范村”和“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
“下一步,荻田村持续以党建引领结合乡村振兴为契机,突出红色文化基因,将荻田村发展定位为湘鄂赣红色旅游示范区,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景点为核心,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为衬托,特色产业为基础的集红色教育、观光休闲、康养运动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塘湖镇党委书记王琛目光眺得更远。
坚持以德服人,以德治村,激发群众参与共同缔造的内生动力,通城县德治化水平不断提升,乡风文明明显转变。仅2022年,全县涌现荆楚楷模、湖北好人、道德模范、咸宁好人、咸宁道德模范53人次,全县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儿媳”创建评选活动,评选各类家庭示范户145户,在全县营造出整洁、优美、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
(刘健、胡强、程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