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记者陈玲 通讯员魏远帆)20平方米左右的简单门面,落地玻璃窗上张贴着显眼的优惠广告。店主叶雪静正在给女顾客剪出漂亮的碎发,偶尔,女顾客拿出手机打几个字给叶雪静看。这家位于武昌区时尚欧洲花园6栋一楼的美容美发店,外表看起来与其他同类店铺并无区别,但它却是武汉市第一家由聋哑人开办的美容美发工作室。
4月30日上午,记者在这家开办不足一个月的无声理发店里看到,没有琐碎的推销过程,3位理发师和顾客之间,全靠简单的手势和手机交流。
无声理发店的店主是41岁的叶雪静,一级听力残疾人。另外两名员工,一位是23岁的王卓超,另一位叫袁楷桢,25岁。两个小伙子都是聋哑人,老家都在山西太原。
叶雪静(图中)和两位员工(右为王卓超) 记者苗剑摄
和顾客沟通靠手势和手机
这家特殊的美容美发工作室开在小区内的一楼,室内有两个供顾客平躺下来洗头的躺椅,烫染工具一应俱全。每天早上9点半,工作室准时开门,门口的小路上不时有居民经过。
开门营业后,偶尔有居民在门口驻足,似乎想弄弄头发,只要不忙,叶雪静都会立刻迎出来,轻轻地挽起对方的手臂,指指贴在玻璃上的广告,用简单的手势和“啊啊”的发音,比划着介绍自己是一名聋人。有的居民会略带诧异地甩开她,快速离开,有的大妈很快反应过来,用手抓抓自己的头发,表示“我想要洗个头”。
对每位走进来的顾客,叶雪静和两位员工都异常珍惜。洗头前,她总是小心地试一下水温;尽量多观察顾客的脸型和肤色,挑选出至少七八种发型供顾客选择。昨天,居民胡女士第一次走进这家店洗头,叶雪静在手机打字介绍价格、建议发型。“还好,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不方便的,只要服务好就行!”做完头发,胡女士也在手机上打下几个字,建议铺子能8点就开门。叶雪静立刻翻开手机微信码让胡女士扫一扫,“以后您要做头发,可以提前发短信跟我们联系,早开门!”这个回复让胡女士非常满意,临走前,还伸出大拇指,做了一个刚从手机上学到的“谢谢你”的手语姿势。
叶雪静为顾客服务 记者苗剑 摄
3位志同道合者开工作室
通过手语翻译,叶雪静说起了自己的经历。叶雪静今年41岁,武汉人,她不到20岁就开始打工,在印刷厂干了10多年,后来又在快餐店打工10年。“那时候,我不敢和健全人有任何的交流,怕他们瞧不起,也怕影响工作。”2017年,在武昌区聋协和省残联“关心你的残疾人邻居”项目的培训中,叶雪静加入了针对听障人士开办的美发培训助残项目,并顺利通过了整整一年的培训期。
“健全人老师非常耐心地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我,帮我解决了很多问题。有一次,有位顾客要烫大花,可我听不见,理解错了,给烫成了小花,最后是老师帮我返工。”此后,叶雪静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会说话,但我们有更敏锐的观察力。”每天下班回家,她就在一个专业训练理发的头模上继续练习,第二天再把做好的作业带给老师检查。
正式出师后,叶雪静又自费赴青岛继续学习。2018年,她参加了“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湖北省第十届“金楚杯”美业职业技能大赛,和全场健全人同场竞技,并勇夺优胜奖。得奖消息通过网络传播后,远在山西的王卓超和袁楷桢主动找到叶雪静,要跟着她学手艺。两个小伙子特别好学,白天黑夜练习技术,互相鼓励,在叶雪静的指导下,他们学会了化妆、头部按摩等各种专业技术。
通过三人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工作室平均每天有一二十位顾客,口碑越来越好。“我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但就是有时会沟通不好。”叶雪静说,绝大多数顾客都很友善,也有了很多回头客。
叶雪静为顾客吹头发记者苗剑 摄
大学生儿子周末当手语翻译
“残疾人学技术和创业,比普通人要难得多,叶雪静特别能吃苦,很有毅力。”武昌区聋协主席魏尚茹回忆,去年,区聋协为鼓励叶雪静创业,免费给她提供了一个办公室作为店面,条件简陋,连热水器都没有。叶雪静一桶一桶地烧热水,用盆子给顾客洗头。“手上的裂口刚结了痂,没过一两天就又裂开了。”
2017年-2018年,叶雪静的团队累计为武昌区十二条街道的阳光家园、福利院,以及手语园的残疾人提供义剪服务,累计服务600余人次。她的努力也激励了儿子小杨。19岁的小杨正在武汉理工大学读大二,成绩优秀。一到周末,小杨就会到店里帮妈妈当手语翻译。“妈妈是我的偶像,她的坚持让我不能偷一点懒,也不愿意松懈。”
从学习美容美发技术到现在成功开办工作室,“除了我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残联、聋协领导的关心和帮助。”叶雪静说,“我想告诉别人,残疾人创业,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与心血,也会遇到更多的曲折和困难,但只要有党和政府的扶持,有残联的帮助,找准方向,掌握方法,付出努力,总会获得成功。”
王卓超为顾客烫头发 记者苗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