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杀!他用12年为武汉老里份拍下上万张照片-ag旗舰厅首页

回忆杀!他用12年为武汉老里份拍下上万张照片
2019-05-08 00:54:41 来源:ag旗舰厅首页-ag旗舰厅官方网站

王炎生与老伴一起在摄影展活动现场。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7日讯   放下相机,他是武汉纺织机械公司的一名普通退休职工;扛起相机,他是用镜头记录武汉三镇历史建筑的摄影爱好者。6日上午,流光不归——王炎生江汉里份摄影展在江汉区文化馆开展。与新中国同龄、今年70岁的王炎生说:“这是我送给祖国的一份生日礼物。”

70余幅汉口里份照片讲述武汉故事

展馆不大,悬挂了7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汉口里份照片。众多武汉文史爱好者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展品。武汉地方志专家、《武汉里巷故事》作者王汗吾深有感触地说,摄影展留存下的不仅是历史建筑的影像,还有每栋建筑背后的故事。

在王炎生的摄影作品里,有其乐融融的人家,也有邻里和睦的街坊;有精美绝伦的雕梁画栋,也有威严庄重的历史遗存。一幢幢建筑、一幅幅景象,集中展现了人文风貌。“这些作品让我深受感动,不仅有纪实意义,画面也有‘人气’,就像一首首复刻历史的‘小夜曲’。”武汉民间文史专家袁厚翔评价,“王先生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江汉区文化馆把他的作品集结成展,对‘草根’热爱我们的城市,讲好武汉的故事,是一种致敬、尊重和理解。”

“举办展览,是王先生多年的心愿。”展览策展人、荆楚金石博物馆馆长张友海说。他是王炎生十多年的老朋友,王炎生病后,策展的任务就落在了他的头上。张友海多方联络,最后江汉区文化馆承办了展览。

发帖记录“武汉的老房子” 点击率超140万

“5年没有照相了!”展会现场,王炎生在老伴的搀扶下,边走边对长江日报记者说。2014年,王炎生因意外导致脑部开刀,造成右侧肢体偏瘫,行动不便,口头表达上也略显困难。曾经挎着相机,走街串巷追寻老建筑,他十分怀念手持相机按下快门的感觉。

王炎生的网名叫“一人行”。在汉网社区“人文武汉”板块中,一篇发布于2007年4月15日的帖子,至今仍被置顶,而这篇帖子的发布者正是“一人行”。300多页的帖子,凝结了王炎生近20年的心血。截至目前,该帖点击率达145万。

王炎生2002年退休后,开始一个人在武汉三镇走街串巷,拍摄记录历史建筑,追寻老房子背后的故事。“年轻时酷爱摄影,从小又是在汉口老租界区兰陵路长大,所以对里份文化十分感兴趣。”王炎生说。

一瓶水、一袋干粮、一部相机,王炎生一拍就是一天。不光拍照,王炎生还跟附近的居民聊天,了解老建筑的历史故事,回家后将其整理成文字。“现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重访拍摄过的老房子时,经常发现它们已经不在了,惋惜之余,我也庆幸保存了照片。”虽然表达不畅,但提起这些年拍过的照片,王炎生很是自豪。

发现优秀历史建筑的火灾隐患,网上呼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带领英国教授寻访祖辈百年前创办的和利冰厂、向市政府积极推荐优秀历史建筑……王炎生以自己的“一人行”,唤起了许多老武汉人的城市记忆。  目前,王炎生已经拍摄、保存了2万多张武汉历史建筑照片,这些珍贵的资料为城市历史研究、历史建筑保护做出巨大贡献,让城市的历史更加丰满。

“今年恰逢新中国70周年,这场展览是武汉城市建设变迁与发展的一个缩影。”江汉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说,此次展览为期一个月,下一步,文化馆还将带着作品到各个街道巡展,让市民们通过历史影像切身体会到城市变迁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长江日报记者实地探访“王炎生”镜头里的老里份

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一样,武汉也有小楼深巷的老建筑,老武汉人称之为“里份”。追寻着王焱生的照片,记者探访几处藏于繁华市井中的老里份,从街头巷口、一砖一瓦间,感受城市变迁的沧海桑田。

深入江汉区花楼街,三义里就在二盛巷与大董家巷的交界处,两侧是12栋二层石库门房屋,里份大门颇有小城门的味道。

据《武汉地方志》记载,三义里建于20世纪20年代,因此处有三义殿而得名。在这条里份中,三义里1号因红砖外墙显得格外醒目,站在墙边,依稀可见部分红砖上的“官厂”二字。在三义里中,部分建筑门口还保留着当年的墙角界碑,显得历史感十足。

积庆里——汉口房屋较多、住户集中的里份之一。据史料记载,1924年,民族资本家李子荣在此置业建屋,并逐渐发展成里弄。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义,命名为积庆里。这里也是抗战期间武汉沦陷后日军在汉开业最早、设置最集中的一处慰安所旧址。

厚重斑驳的木门、老式百叶窗、门楣上三角形的装饰图案——虽然已过去近百年,当记者走在狭长的里弄中,历史的痕迹仍依稀可见。城市在发展,曾经在此居住的500户人家,如今仅剩100户不到。

还有不到10天,65岁的李先生就要搬离这里。“我在积庆里生活了一辈子,现在要搬走了,有点舍不得。”住在积庆里39号的彭爷爷今年73岁,五代人都住在这里。“我的爷爷是积庆里最早的‘守巷人’,爷爷去世后,父亲又接过了这个担子,他们的职责是保护积庆里的安全。”彭爷爷说,现在他和儿女子孙一家六口居住在这里,不久的将来也会搬离。“虽然不舍,但城市需要发展,我会永远记住在这里度过的岁月,也希望积庆里的历史不要被后人遗忘。”(记者曹欣怡 乔驰 通讯员朱素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