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24日讯 作为由团市委主办的寒暑假社区公益托管服务项目,已经连续3年被列为市政府为人民群众办理的实事之一,该项目主要面向武汉小学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双职工子女,缓解寒暑假期间青少年“看护难”问题。
冯翔老师带着小学员们一起创作民谣歌曲 摄影唐婧妮
今年团市委将在寒暑假期间设立240间青少年社区托管室。其中,寒假开放70间,暑假开放170间。今天,在武汉范围内的70间寒假托管室,为孩子们推出了丰富的活动内容。
民谣歌手冯翔走进寒假社区托管室,与孩子们一起现场创作方言歌曲
1月24日上午,武汉音乐人冯翔背着吉他,走进江岸区六合青少年空间的托管室,为在这里参加托管的30多名小朋友上了一堂音乐创作课。90分钟的活动课程吉他伴奏、歌声不断。冯翔和孩子们念童谣、唱民谣,告诉孩子们写出好作品的“诀窍”。在他的指导下,孩子们现场尝试创作了几首歌,充满了童真童趣。
“茶也香,酒也香,十个鸡蛋甩过江。”“骑竹马,走人家,走到半路接家家。”每个年代的人都唱着不同的童谣,也有一些经典童谣流传几十年,每每念起,都勾起了一代老武汉的回忆。现在的孩子都在唱什么童谣呢?冯老师在白板上写下“童谣“二字,问道:“大家知不知道童谣的意义是什么?”看到孩子们有点拘束的神情,冯老师话锋一转,说道:“童谣就是为了好玩。”孩子们都笑了起来。冯老师用武汉话念了一些老童谣后,孩子们都兴奋了起来,举起一双双小手跃跃欲试。通过课堂互动,冯老师了解到这20多个孩子只有一小部分会说武汉话,有很多来自孝感、钟祥、麻城还有河南驻马店。“希望家长不要忽略孩子对家乡方言的学习。”
冯翔老师带着小学员们一起创作民谣歌曲 摄影唐婧妮
音乐人冯翔一直有着“武汉城市名片”的美称,他常用武汉方言唱歌,凭借《汉阳门花园》风靡网络,他创作了《六渡桥》《黄鹤楼》《武汉伢》《东湖》等民谣,熟悉的风景都被唱进歌里,而歌里惦记多年的女同学和小卖部老板,更是让人回味。如“卖面的老师傅,来一碗热干面”“红灯绿灯爹爹婆婆下农村”等带着时代烙印的老武汉民谣。
那么,小朋友们平时自己能否创作民谣呢?该怎么作词,怎么作曲呢?接下来,冯老师和孩子们共同选择了一首有名的唐诗。“你们知道吗?古代的诗都是能唱出来的。我们应该如何唱?”冯老师将诗歌的每个字的音调标出,“我们要让他们听上去连贯”,冯老师拿起吉他扫着和弦,孩子们踏着节奏,竟然把这首古诗唱了出来。“是不是很神奇,再来一首《春晓》,你们看,是不是所有的五言诗都能唱了。”孩子们连唱了四五首五言诗。曲子的问题解决了,创作歌词有什么技巧?冯老师故作神秘地说:“信不信,我们生活中随处都能找到歌词。”只见他从桌子上随意拿了一本书,读了一句“这是一个非自然现象”,一个小朋友顺口接了一句:“这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孩子们继续接龙,“但是万事皆有可能”“啊!啊!啊!”就这样。“你们真棒!”冯老师竖起大拇指,吉他琴声一起,一首颇有哲理和内涵的民谣又诞生了。
冯翔目前在做音乐之外也拾起了老本行,在社区做义工,用音乐帮助别人。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希望在更多托管室的公益课堂上与更多的孩子见面,让他们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法律工作者走进托管室公益课堂,不一样的普法宣传
1月24日下午,汉阳区普法办邀请普法讲师团成员——区检察院干警韩哲昊,来到五春里社区青少年空间的托管室,给孩子们带来一场精彩的普法宣传活动。韩哲昊现场进行了青少年法律知识小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对法律缺少明确的认知,对部分违法犯罪行为界定模糊。
韩哲昊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严肃,而是风趣幽默地从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入手,用生活化的语言、事例跟大家讲解了《刑法》及未成年人相关法律。重点结合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详细讲解了盗窃、抢劫、聚众斗殴、贩卖毒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教育青少年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让青少年知法、懂法、用法、护法,做一个文明守法的新时代青少年。活动结束,韩哲昊和牧笛社工也向大家发放了青少年安全自护手册。
据了解,汉网主在页开通了“青少年寒假公益课堂”专区,把大家、名家进行活动的视频即时在网上分享;孩子们也可以在专区上发布自己的课后作业,由专家、老师在线点评;寒假后期,还将发动网友共同投票,参与优秀作品评选。关于“在一起”活动的更多有趣内容,可关注汉网微信公众号、汉网微博,或登录汉网“青少年寒假公益课堂”专区,全程体验。
(记者陈玲 唐婧妮 通讯员王辉 杨青 汪阔林 实习生戚继豪 彭诗钦 朱千惠 杨同倩 王禧龙琦 韩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