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毛易媛 通讯员 吕惠 宋蒙)ecmo中文全称是体外膜肺氧合,又被称为“救命神器”,主要用于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近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在ecmo的辅助下成功完成一例复杂pci手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手术使用的ecmo是我国首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整机系统,也是其获批上市后,在华中地区实施的首例。
亚心医院成功完成国产ecmo华中首例临床应用
国产ecmo保驾护航 为患者打开“生命通道”
2个月前,61岁的魏女士刚经历了“三支病变”的紧急心脏支架植入术。2个月后,她再次出现胸痛、气短,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求诊,发现其左冠脉仍存在严重狭窄病变,必须立即手术开通血管。然而,魏女士的“罪犯”血管属于复杂高风险病变,支架植入难度大,她还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术中一旦发生意外,很可能发生循环崩溃,导致下不了手术台。
为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经医院多学科紧急会诊评估后,决定利用ecmo技术为魏女士提供循环支持,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4月12日,在 ecmo的助力下,心内科团队成功为其实施了心脏支架植入术,恢复了心脏血管正常的供血。目前,魏女士已康复出院。
医护人员为魏女士置入国产ecmo,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
“这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我们医院来说,都意义非凡。”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体外循环科主任刘燕介绍,这是医院首次运用国产ecmo救治患者,在华中地区也尚属首例,国产ecmo在临床的成功运用,意味着更多急危重症患者有机会得到救治,造福广大老百姓。
过去:捉襟见肘的ecmo 完全依赖进口
ecmo的原理就是以血泵代替心脏,膜肺代替肺,将血液持续运输到人体,维持各个器官血液供应,维持生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变,ecmo在心血管急危重症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心源性休克、暴发性心肌炎、心脏骤停、高危复杂pci手术、心脏移植手术等领域,为患者的心肺功能恢复赢得时间。
在近些年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ecmo技术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在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反映出了国内ecmo资源的稀缺。作为国内ecmo技术的先行者,多次参与救治任务的刘燕主任,感触颇深。
2016年4月21日,刘燕主任被湖北省卫计委的紧急任命为医疗组组长,携带ecmo赶赴十堰,成功救治了湖北省首例、全国第七例“h5n6”禽流感患者;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她和团队成员全力抢救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高峰期时医院四台ecmo设备同时运行,但面对众多的重症患者,仍是“供不应求”,国内各大医院都面临相同境遇。截至目前,全国仅有千余台ecmo设备。
“导致ecmo稀缺主要的原因是设备研发技术门槛高、价格昂贵等。”刘燕主任解释道,一台ecmo设备要好几百万,运行成本也高,一般患者动辄就要花费几十万;ecmo的科技含量高,制造难度大,长期以来,全国ecmo设备完全依赖国外进口;ecmo对医务人员的操作要求相当高,国内掌握这项技术的人并不多,部分医院的ecmo一年不足5例,无法保证医疗质量。
现在:国产ecmo上市 更多患者受益
据了解,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从2002年就开始开展ecmo技术,每年ecmo量超过百例,救治患者数量及成功率均在国内领先行列。刘燕主任和团队成员拯救了一个个生命,也有过太多的遗憾。“因为经济问题而不得已放弃使用ecmo,这样的患者不在少数。作为医生来说,特别希望能有国产设备和耗材出现,这样成本可以降低,就能够使更多的医院买得起、更多的患者用得起。”刘燕主任的心愿,终于在今年初得以实现。
1月4日,我国首个国产ecmo整机系统获批上市,该系统是由深圳汉诺医疗研制,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性能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同类水平,突破了进口“卡脖子”难题。随着华中首例临床应用救治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取得成功,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首个国产ecmo正在工作中
刘燕主任表示,ecmo设备国产化,使我们不再依赖进口,采购设备更加方便,一旦在国内批量生产后,随着医院采购成本的下降,患者的治疗费用也会跟着降低。
“设备跟上了,人也得更上,这样才能更大范围惠及患者。”据刘燕主任介绍,目前全国很多医院都已开展ecmo技术,但水平参差不齐,早在2019年她就倡议筹建了“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吸纳了体外生命支持相关领域数百名专业人员的加入,通过定期举办学术会议、规范ecmo临床应用、建立多中心协作网,实现资源共享,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只有操作人员真正掌握了这门技术,同时具备足够专业的知识和理念,才能让国产设备更好地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